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2018年,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发起了“多学科协作贫血管理项目”,倡导将每年的8月18日设立为“中国贫血日”,以强调对贫血的管理。今天,更加丰富的肿瘤治疗手段为肿瘤相关贫血的发生带来了更多影响因素,新冠疫情的反复也为贫血的管理带来了更多压力。值此第五个“中国贫血日”到来之际,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发出呼吁,临床医生要更加重视肿瘤相关贫血管理,以更有效的手段做好评估、筛查、预防和治疗,要为了肿瘤患者更好的生存而不断奋斗!
肿瘤瞭望:“818贫血日”如期而至,请您谈谈肿瘤相关贫血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马军教授:我国肿瘤相关贫血基数巨大,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发恶性肿瘤约457万例[1],而我国国家癌症中心今年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癌症新发406.4万例,死亡241.4万人,给国民健康带来了巨大负担[2]。临床中约有30%~90%的肿瘤患者会发生贫血,这一比例在晚期肿瘤患者中可达90%[3]。贫血的发生与瘤种、治疗方案、患者体质等多种因素相关。在瘤种方面,胃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贫血发生率最高,为62%;其次是宫颈癌、卵巢癌等妇科肿瘤,贫血发生率为52.1%;膀胱癌、肾癌等泌尿系统肿瘤贫血发生率为45%;软组织肉瘤为33.3%;肺癌为32.8%;头颈部肿瘤为30.8%;乳腺癌为26.3%[4]。在治疗方案方面,大剂量化疗导致的贫血发生率也更高。近年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发展,为肿瘤相关贫血带来了新的影响因素。
肿瘤相关贫血的危害较大,伴随的晕厥、活动后呼吸困难、头痛、眩晕、胸痛乏力、月经异常(女性)等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的质量。化疗或靶向治疗会造成红系骨髓抑制,从而出现严重贫血。临床中对Hb<60g/L的重度贫血的患者,一般予以输血、补铁等措施进行治疗。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容易造成铁过载、组织缺氧、肿瘤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生存时间缩短和生活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肿瘤相关贫血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规范化诊断、治疗、管理贫血,是尽可能保障患者安全、改善患者治疗体验、延长患者生命、保障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一环。作为肿瘤医生,我们应该重视肿瘤相关贫血,做到有效预防和治疗,实现更高的临床治愈,让患者安全康复,这才是我们的目标,是生命至上、生命高于一切的体现。因此,我们一定要解决贫血导致的生活质量降低和化疗疗效下降等问题,为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而努力奋斗!
肿瘤瞭望:请您回顾下我国肿瘤相关贫血诊治的发展史,谈一谈当前我们对肿瘤相关贫血的管理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还有哪些亟待提升的地方?
马军教授: 2018年,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发起了“多学科协作贫血管理项目”,倡导将每年的8月18日设立为“中国贫血日”,以呼吁全社会重视贫血疾病的防治筛查。我们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也非常重视肿瘤相关贫血的管理,从2000年初开始筹备到2002年正式成立了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委员会的贫血分组以及肿瘤相关贫血委员会,以解决肿瘤相关贫血的临床需求。彼时我们对贫血治疗包括静脉补铁等均了解的不够透彻,后来随着血液领域医生向肿瘤医生不断传递改善贫血的观念,临床的药物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从早期副作用较大的硫酸亚铁到蔗糖铁、再到大剂量复合铁剂的发展,使临床有了越来越多的武器去应对包括地中海贫血、MDS相关贫血、肿瘤相关贫血等多种贫血性疾病。在此期间,我们的观念也在不断进步。2010年,我们推出了中国首部肿瘤相关贫血专家共识,即《EPO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中国专家共识(2010-2011版)》;2012年,我们发布了中国首部肿瘤相关贫血指南《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2012~2013版)》至今也更迭了5版,并持续更新中。
随着指南的更迭,我们要重视以下方面的发展与提升。第一,调研显示我国高达92.84%的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患者没有得到纠正,临床对贫血重视程度仍需要提升。第二,在新药发展方面,长效EPO问世,一次性给药的大剂量复合铁剂上市,新的机制的药物的诞生——比如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 PHI),其机制是通过抑制 HIF- PHI促进内源性生成 EPO,并改善铁的吸收,降低铁调素,促进红细胞生成,现已逐步应用到临床——为临床带来了更多机会,需要我们更深入的挖掘和探索。第三,我们对肿瘤相关贫血的分析也要进一步细分,给患者更精细的治疗。因此,我相信,随着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指导原则和临床实践不断的更新,肿瘤相关贫血一定会获得更好的管理!
肿瘤瞭望:当下新冠疫情反复发生,后疫情时代临床应该如何做好贫血管理?
马军教授 :新冠疫情的发生使献血的志愿者减少,献血量骤减,血源无法充分满足临床的需要。因此对于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可考虑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加强开源节流,以预防为主,根据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及早控制贫血和出血。对于需要系统治疗的患者,药物治疗可以减少输血并取得较好的疗效,比如我们现在有了长效EPO、复合铁剂以及其他治疗β-地中海贫血输血依赖的药物。我想这些药物的出现将为肿瘤患者节约血源,克服贫血,优化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武器。所以,我们也要通过真实世界研究来深入了解这些新药物、新方法在肿瘤相关贫血的的疗效和安全性,希望在明年指南更新的时候,将有更多新药纳入到肿瘤相关贫血的治疗中来。
肿瘤瞭望:您对我国未来肿瘤相关贫血的管理又有哪些期待?
马军教授:目前,我们在肿瘤支持治疗领域已经有了肿瘤相关血栓的管理、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管理、血小板减少的管理、免疫治疗副作用的管理、CAR-T细胞治疗的安全性管理等指南,越来越多的指导原则加入了肿瘤领域。我想肿瘤已经进入了以化疗、放疗、外科治疗为基础的免疫、靶向个体化治疗时代,因此我们要对贫血要有更规范的管理,更普遍的评估和筛查、更先进的药物、更少的输血。我们要为了肿瘤患者活得更长,达到更高的临床治愈而努力奋斗!
马军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
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护理学组名誉顾问
197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留学,一直致力于血液系统的良恶性疾病的诊疗,特别以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享誉业内。1982年在国内首先建立体外多能造血祖细胞培养体系,填补国内空白。自1983年至今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序贯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200余例,10年无病生存率8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0余部, 获国家、省、市科技奖二十项。承担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8项,省、市级科研课题25项。
参考文献:
1.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1;71(3):209-249.
2.Zheng R , Zhang S , Zeng H ,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6[J].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 2022.
3.Knight K, Wade S, Balducci L. 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anemia in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m J Med. 2004;116 Suppl 7A:11S-26S.
4.宋正波, 罗素霞, 张沂平,等. 中国肿瘤相关性贫血发生率及治疗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 中国肿瘤, 20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