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晚期肾癌论坛(China Advanced Rcc Symposium,CARS)于8月7~8日在苏州顺利召开。会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沈赞教授向我们分享了晚期肾癌临床实践经验,回答了一线用药是否影响二线疗效的问题,从药物不良反应和患者体验角度对现有靶向药物进行了比较。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肿瘤瞭望》:请您给我们分享一下晚期肾癌临床实践经验?
沈赞教授:关于晚期肾癌的治疗,在这十几年来取得了较大进步。十多年前,晚期肾癌治疗药物很少,那时基本只能选择干扰素,因为晚期肾癌对化疗不敏感。近十年以来,随着各国的临床研究纷纷开展,尤其是一些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其疗效远远超过以往的干扰素,效果更好于化疗。其副作用也在可接受范围内,这些药物的选择给晚期肾癌患者带来很大希望。
《肿瘤瞭望》:您认为一线用药情况,包括药物选择和治疗时间,是否会影响二线药物的疗效?
沈赞教授: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医生和很多患者都在关注。值得庆幸的是,一线治疗对二线治疗的影响不大。以前,医生的顾虑是,使用一线药物之后再使用二线药物,其疗效、生存期及控制时间是否会受到较大影响。临床研究发现,如果一线治疗用多靶点索拉非尼或舒尼替尼后,再使用依维莫司,其疗效不受影响,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一线治疗基础上通过二线药物很好地控制患者病情,使患者生存期达到最理想化状态。
《肿瘤瞭望》:药物毒性作用对治疗有重要影响,严重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不仅是出现不适症状,还会因此降低用药剂量,甚至中断治疗,进而降低了药物疗效,同时也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那么从毒性作用的角度看,您认为依维莫司与阿昔替尼的不良反应存在哪些差异?潜在的原因是什么?
沈赞教授:分子靶向药物使用以来,大家对其有很高的期许。因为其疗效确实好于以往的化疗药,而且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的期许是,我们认为,其毒副作用远远轻于化疗药,甚至有些患者或有些医生认为,其毒副作用为零,但事实上没有这么理想的状态。每一种分子靶向药都有一些不良反应,不同靶向药的不良反应谱不完全相同。比如,依维莫司(mTOR抑制剂)和阿昔替尼(TKI)的不良反应差别很大,阿昔替尼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依维莫司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口腔炎,这两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依维莫司引起的口腔炎可以通过妥善的管理和预防得到相当好的控制,而对阿昔替尼引起的乏力目前并没有较好的控制办法。总体来讲,阿昔替尼引起的不良发应造成的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要超过依维莫司。
《肿瘤瞭望》:有研究表明,患者的药物选择倾向性往往来自对生活质量的评估,那么从患者的二线治疗体验角度看,您认为依维莫司与阿昔替尼,谁更有优势?
沈赞教授:从患者的体验角度来看,药物使用之初对患者的影响最大。其实,任何一种药物的使用,患者的依从性取决于刚开始使用的一周,依维莫司引起的口腔炎是其最突出的不良反应,常出现在使用一周左右,那时亦是最严重的,达到峰值,之后会下降。阿昔替尼的不良反应是逐渐发生的,所以,如果我们对依维莫司引起的口腔炎不良反应控制不力将会影响药物使用的依从性。
幸运的是,临床专家已经总结出一些预防依维莫司口腔炎的方法,比如,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组织了一些专家总结出了可以很好地预防依维莫司口腔炎发生的经验方法,可以将其口腔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60%左右降低至10%以内。
TM模式或TT模式的选择对药物副作用是否有影响呢?这种模式的选择本身对药物副作用的影响应该是不大的,对疗效影响也不大。关键是我们怎样进行预防性处理,我们在使用这些药物前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好的规划和预案。